豫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原鄭州市豫通市政公用工程監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企業可提供工程監理,工程招標代理,政府采購代理,工程造價咨詢;工程項目管理;建設工程項目咨詢服務;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建筑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及技術服務等相關服務?,F擁有市政公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公路工程、電力工程監理資質;現為中國建設監理協會會員單位,國家級先進監理企業,全國工程監理行業首批重質量、守誠信、經營管理先進企業,河南省監理企業二十強(建筑業骨干企業),河南省監理行業副秘書長單位,河南省投標先進單位和誠實守信單位,河南工程咨詢行業十佳杰出單位,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重點培育企業,連續多年被評為省先進監理企業和誠信建設先進企業。
公司成立至今,始終秉承“監造精品工程,實現企業價值”的宗旨,以“公正守法,誠信經營,科學管理,服務至上”為核心,以“創新發展”為企業追求,以“求真務實,嚴謹負責”為服務標準,以“回報社會和員工”為企業使命,積極開拓,勤于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監理工作實踐經驗,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理工作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獲得AAA及信用等級證書。
公司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建立了科學高效的組織機構,現設“一辦一部四中心”,即總經辦、綜合部、工程管理中心、人力資源管理中心、經營管理中心、財務管理中心。
公司技術力量雄厚,把“以奮斗者為本”作為企業的用人理念,積極開拓,勤于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監理工作實踐經驗。企業現有員工500余人,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94%,其中國家注冊監理工程師70人,其中高級工程師30人,工程師195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75人,人員專業涵蓋道路、橋梁、隧道、城建、工民建、給排水、暖通、燃氣、電氣、測量、園林、綠化、機電、電力、交通、設備安裝、招標代理、工程造價、工程咨詢、項目管理等,擁有先進的檢測設備及專業實驗基地。
二十多年的專業服務和經驗積累,先后承擔了1500余項工程建設監理項目,工程總造價近三千億元。監理工程范圍涉及市政道路、橋梁、隧道、管網、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園林及道路綠化、房屋建筑、橋梁及房屋加固、裝飾裝修、設備安裝、交通建設、水利水電、河道治理、土地整理等,尤其是在工程行業新興的綜合管廊、海綿城市、裝配式建筑(房建和橋梁)等監理及咨詢領域有豐富的經驗。
< 查看更多 >
二十多年的專業服務和經驗積累,先后承擔了1500余項工程建設監理項目,工程總造價近三千億元。監理工程范圍涉及市政道路、橋梁、隧道、管網、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園林及道路綠化、房屋建筑、橋梁及房屋加固、裝飾裝修、設備安裝、交通建設、水利水電、河道治理、土地整理等,尤其是在工程行業新興的綜合管廊、海綿城市、裝配式建筑(房建和橋梁)等監理及咨詢領域有豐富的經驗。
總機傳真:
0371-55939333
經營管理中心一部:
0371-55006391
經營管理中心二部:
0371-55006392
人力資源管理中心:
0371-55006393
工程管理中心:
0371-55006396
財務管理中心:
0371-55006397
全國服務電話:
400-831-9666
總部郵箱:
ytszjl@163.com
人力資源管理中心:
ytszjlrzb@163.com
工程管理中心:
ytjlgcb@163.com
企業微信公眾號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
人社部發﹝2020﹞9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各直屬機構人事部門,各中央企業人事部門:
為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在總結工程技術領域試點工作基礎上,現就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探索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術與技能相促進的人才評價使用激勵機制,激發高技能人才創新活力,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突出重點。適應技術技能人才融合發展趨勢,以高技能人才為重點,打破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與職業技能評價界限,創新技術技能導向的評價機制,拓寬技術技能人才發展通道,促進兩類人才融合發展。
2.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人才職業發展中“獨木橋”、“天花板”問題,推進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有效銜接,支持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審和職業資格考試,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業技能評價,搭建兩類人才成長立交橋。
3.堅持科學評價。進一步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唯獎項傾向,強化技術技能貢獻,突出工作業績,保持兩類人才評價標準大體平衡,適當向高技能人才傾斜,讓各類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體現。
4.堅持以用為本。立足實際工作崗位需要,充分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促進人才評價與培養使用激勵等措施相互銜接,著力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
二、主要措施
(一)擴大貫通領域。
以支持高技能人才參加工程系列職稱評審為工作重點,將貫通領域擴大為工程、農業、工藝美術、文物博物、實驗技術、藝術、體育、技工院校教師等職稱系列。支持高技能人才取得經濟、會計、統計、審計、翻譯、出版、通信、計算機技術與軟件等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可在職業分類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新興職業、新興領域貫通辦法,明確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審的專業對應關系。
(二)完善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價標準。
1.淡化學歷要求。對兩類人才貫通的職稱系列,具備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的技能人才,均可參加職稱評審,不將學歷、論文、外語、計算機等作為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審的限制性條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高級工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后從事技術技能工作滿2年,可申報評審相應專業助理級職稱;取得技師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后從事技術技能工作滿3年,可申報評審相應專業中級職稱;取得高級技師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后從事技術技能工作滿4年,可申報評審相應專業副高級職稱。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審應在現工作崗位上近3年年度考核合格。
2.強化技能貢獻。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審突出職業能力和工作業績,注重評價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執行操作規程、解決生產難題、參與技術改造革新、工藝改進、傳技帶徒等方面的能力和貢獻。技能競賽獲獎情況、行業工法、操作法、完成項目、技術報告、經驗總結、行業標準等創新性成果均可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
3.建立綠色通道。對為國家經濟發展和重大戰略實施作出突出貢獻,具有絕招、絕技、絕活,并長期堅守在生產服務一線崗位工作的高技能領軍人才,采取特殊評價辦法,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獲得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擔任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享受省級以上政府特殊津貼的高技能人才,或各?。▍^、市)人民政府認定的“高精尖缺”高技能人才,可直接申報評審正高級或副高級職稱。各地區、各有關單位可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辦法。
(三)創新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價機制。
綜合采用理論知識考試、技能操作考核、業績評審、面試答辯、競賽選撥等多種方式評價高技能人才。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對高技能人才單獨分組、單獨評審。支持高技能人才密集、技術實力較強、內部管理規范的規模以上企業自主開展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審。積極吸納優秀高技能人才參加相關職稱評審委員會、專家庫,參與制定評價標準。
(四)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業技能評價。
符合職業技能評價條件的專業技術人才,可按有關規定申請參加相應職業(工種)的職業技能評價。專業技術人才取得助理級、中級、副高級職稱,累計工作年限達到申報條件的,可分別申請參加與現崗位相對應職業(工種)的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職業技能評價。取得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1年后,可按累計工作年限申報相應職業(工種)晉級評價。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業技能評價,注重操作技能考核。具有所申報職業相關專業畢業證書的,可免于理論知識考試。具有相應職業(工種)技能等級水平的優秀人才可直接申報該職業(工種)的職業技能等級評價。用人單位可根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行業企業評價規范,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本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業技能評價的標準條件。
(五)加強評價制度與用人制度銜接。
高技能人才依據技術技能水平自愿參加職稱評審,鼓勵取得職稱的高技能人才堅守在生產服務一線。探索建立企業內部技能崗位等級與管理、技術崗位序列相互比照,專業技術崗位、經營管理崗位、技能崗位互相銜接機制。各類企業對在聘的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在學習進修、崗位聘任、職務職級晉升、評優評獎、科研項目申報等方面,比照相應層級專業技術人員享受同等待遇。鼓勵用人單位研究制定高技能領軍人才職業發展規劃,實行高技能領軍人才年薪制、股權期權激勵,設立高技能領軍人才特聘崗位津貼、帶徒津貼等,按實際貢獻給予高技能人才績效獎勵,切實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三、有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是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和地位的重要舉措,是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舉措。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聚焦關鍵問題,形成工作合力,結合實際抓好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審工作。
(二)強化監督指導。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把兩類人才職業發展貫通作為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采取切實管用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指導各地、各有關單位有序開展工作,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取得實效。
(三)加強宣傳引導。各地區、各有關單位要加強宣傳引導,做好政策解讀,提高用人單位積極性,引導兩類人才積極參與。大力宣傳兩類人才貫通的典型經驗,強化引領和示范作用,營造良好氛圍。
本意見自印發之日起施行。